宣城市做實“4154”要求蹄疾步穩推進鄉鎮街道行政管理體制改革

訪問次數: 7202        作者: ahjgbzw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發布時間:2022-03-15

[字體: ]

根據中央、省委關于構建簡約高效基層管理體制的要求,宣城市結合市縣機構改革,聚焦鄉鎮街道職能定位不清、條塊交叉運行不暢、機構設置疊床架屋、人員編制難以統籌等問題,從2020年開始在全省率先全面啟動鄉鎮街道行政管理體制改革,按照“一張清單明職責、一張網格強治理、一支隊伍管執法、一個窗口辦服務、五個平臺抓統籌、四項機制強保障”的要求,持續推動各項改革舉措走深走實。

一張清單明職責,助力鄉鎮賦能減負輕上陣

針對鄉鎮“看得見管不著”、“管得著看不見”和責大權小、“屬地管理”事項過多等問題,按照清單思維和賦能減負相結合的原則,一是健全完善鄉鎮權責清單和公共服務清單;二是細化《縣鄉屬地管理事項職責清單》,發布92項縣鄉屬地管理事項指導目錄,作為縣鄉履職和問責的重要依據,明晰主體責任和配合責任;三是建立鄉鎮職責準入制度,防止部門“無序放權”“任意放權”;四是推動向鄉鎮賦權,將點多面廣、直接面向群眾和鄉鎮管理迫切需要且能有效承接的土地、建設、規劃、城鎮管理等有“含金量”的事權賦予鄉鎮;五是全面清理上級與鄉鎮簽訂的各類“責任狀”和針對鄉鎮的考核評比事項。通過對鄉鎮權責精細化、清單式管理,縣鄉職責邊界進一步明晰,各經濟發達鎮平均賦權44項,部門動輒以“屬地管理”名義下放責任事項得到遏制,在處理亂占耕地、違法建設、私挖亂采、環保治污、秸稈禁燒等責大權小的事情時,部門的主體責任進一步得到強化。涇縣厘清了18個縣直部門與鄉鎮涉及的113項職責交叉事項的權責邊界。

一張網格強治理,深推基層千線多網能閉環

針對鄉鎮面臨“上面千條線、下面多張網”的現狀和網格交叉、資源分散、系統APP多、信息難統籌等問題,按照“優化協同、系統集成”原則,一是實現信息指揮“一個口子進出”,將條條在鄉鎮建立的綜治、社區管理、社保、民生服務、數字城管等各類系統指揮信息資源整合由鄉鎮綜合指揮,發揮鄉鎮主導作用,實現互聯互通、信息共享;二是實現“多網合一”,依托“綜治網格”,將上級部門在基層設置的多個網格和人、地、物、事要素整合為一個全科網格,實現“多網合一”、“一員多網”,有效減少網格交叉、重疊和資源浪費;三是實現基層治理“閉環運行”,建立以村(社區)網格為基礎、“五個平臺”為依托、鄉鎮綜合信息指揮系統為中心的信息歸集、派遣調度、協調交辦、反饋回復“閉環運行”機制,做到“小事不出村、大事不出鎮”。

一支隊伍管執法,聚焦問題線索看得見管得著

針對鄉鎮日常管理和執法過程中存在的“看得見管不著”“管得著看不見”和多頭管理、權責交叉、力量分散等問題,按照“重心下移、綜合執法”的原則,一是建立執法隊伍,明確各鄉鎮街道設立綜合行政執法大隊,統籌整合治安、城管、自然資源規劃、林業、市場監管、農業、水利等方面執法力量,構建綜合執法平臺;二是明確執法權限,將基層急需的行政處罰事項,按照“成熟一批委托一批”原則,采取委托方式交給鄉鎮;三是形成執法合力,通過人員“縣屬鄉管鄉用”、加強教育培訓等方式,推動人員編制向執法一線傾斜,實現由“部門管理”向“屬地管理”轉變。宣州區水東和涇縣桃花潭、蔡村及寧國市所有鄉鎮從2018年開始試點推進鄉鎮綜合行政執法改革,在委托放權、人員屬地管理等方面持續發力。寧國市梳理出住建等10個部門75項行政處罰權交由鄉鎮行使,做到一支隊伍管執法,450余名鄉鎮干部取得綜合執法資格,違規建房、私搭亂建、私采亂挖等現象得到有效遏制。涇縣通過“組建一支隊伍、搭建一個平臺、制定一份清單、統一一本證件”,不斷推動鄉鎮執法規范化建設。

一個窗口辦服務,著力群眾線上線下少跑腿

長期以來,鄉鎮“七站八所”集審批、管理、服務職能于一身,習慣各自為政,群眾辦理一件事情往往需要往返不同站所之間。按照“精簡整合”“互聯網+”的原則,一是推進物理整合,統籌民政、人社、醫保等條塊審批服務力量,設立為民服務中心,建立綜合審批服務窗口,優化內部運行機制,建立“全科式”受理窗口,實現進一個門、辦多件事;二是推進線上線下融合,依托安徽政務服務網,將鄉鎮169項、村級72項政務服務事項同步納入網上平臺辦理,初步實現線上線下同步聯動;三是推進鄉村聯合,推行為民服務全程代理,將政務(便民)服務延伸到村(社區),為特殊群體提供全程代理服務,打通便民服務“最后一公里”,實現便民服務群體“全覆蓋”。郎溪縣鄉鎮為民服務平臺建立群眾辦事、審批“零障礙綠色通道”,9個鎮2021年辦件量達44.49萬件??兿h瀛洲鎮財政所整合后,不僅將原來單門獨院的財政所辦公樓調整給為民服務中心使用,打通了與鎮其他辦公場所的物理連接,提升了為民服務場所硬件條件,而且將原來一個鄉鎮范圍內從事財政管理、村級農經管理、鄉鎮機關行財的三套人馬整合為新的財政所一支隊伍,實現了由物理變化向化學反應的轉變。

五個平臺抓統籌,做實鄉鎮條抓塊統聚合力

針對鄉鎮條塊機構并存,缺乏統一的平臺進行統籌協調調度等問題,按照“精簡統一效能”的原則,一是搭建五個運行平臺,對職能相近、職責相關和協作密切事項進行歸類,構建黨群綜合、經濟發展、綜合治理、綜合執法、為民服務五個平臺,引導鄉鎮從無序設置機構向完善優化工作運行機制轉變、事情由機構辦理向平臺辦理轉變;二是明確五項機制建設,建立各平臺內部、五個平之間、鄉鎮內部、縣鄉之間的管理協調運行機制和“鄉呼縣應”的聯動工作機制,同時鼓勵各地創新平臺運行方式;三是構建統一指揮體系,統籌整合鄉鎮區域內各項資源要素,構建鄉鎮綜合管理、統籌協調和統一指揮體系,做到一類事情由一個平臺統籌、一件事情在一個平臺辦結。寧國市根據平臺的工作職責和崗位設置,明確了“五大平臺”對應的61個市直職能部門,防止出現推諉扯皮現象。

四項機制強保障,引領鄉鎮強筋壯骨快發展

針對鄉鎮機構多、牌子多、編制總量少、人員待遇低和力量分散等問題,按照“減上補下”“重心下移”的原則,從機構編制、人員管理、激勵保障、鄉呼縣應四個方面強化保障。

統籌機構設置編制配備,推進機構編制資源“活化”。一是堅持分類管理、限額管理統籌設置機構,將全市95個鄉鎮(街道)分為37個一類鄉鎮、43個二類鄉鎮,15個街道參照二類鄉鎮,分別設置10個、8個機構,并明確既可為行政機構、也可為事業機構;二是構建“共性+個性”機構職能體系,各鄉鎮統設黨政綜合辦公室等7個“共性”機構,另可分別設置3個、1個“個性”機構,同步清理對外加掛的牌子,明確掛牌總數不超過5個;三是建立“平臺+機構+崗位”的運行機制,推行一人一崗、一人多崗或一崗多人的崗位管理機制;四是探索編制分類管理、人員統籌使用試點,根據需要合理配置行政事業領導職數。改革后全市鄉鎮機構平均減少50%,涇縣鄉鎮共設事業單位46個、掛牌機構28個,比改革前分別減少26個、137個,精簡比例達36%、83%。廣德市根據鄉鎮區域特點、主導產業、經濟發展等不同功能定位,突出鄉鎮差異化賦能定責,個性化設置機構,南部旅游發展鄉鎮設立文化旅游發展辦公室,北部工業鄉鎮設立開發區服務中心。旌德縣在“平臺+機構”之外,又在各鄉鎮統一設置了9類19個崗位。寧國市根據干部個人身份和成長特點,動態調整和明確機構和領導職數性質,為干部成長渠道打通“行政、事業”壁壘,有效激發了干事創業熱情。

建立完善“鄉呼縣應”機制,推動縣鄉聯動“一體化”。運用縣鄉屬地管理事項清單指導“鄉呼”的具體事項,明確鄉鎮對“鄉呼縣應”事項辦理結果做出滿意度評價,并納入縣級職能部門目標管理績效考核范圍。“鄉呼縣應”機制有效保障了基層治理中需要縣鄉兩級聯動辦理事項的“閉環運行”。西津街道以“市委+街道‘大工委’+社區‘大黨委’+小區黨支部+黨員樓道(巷、片)長+黨員干部聯戶”六級組織治理體系為依托,充分利用數字信息化手段,建立“群眾呼叫、組織銷號”的工作機制,打造了“智慧治理六級平臺”

推行“縣屬鄉管鄉用”,推進機構人員管理“扁平化”。將派駐鄉鎮的“七站八所”人員由“部門管理”轉變為“屬地管理”,交由鄉鎮統籌使用,原有建制和人員編制歸屬關系、人事關系、工資關系等保持不變,日常管理和年度考核均由鄉鎮直接負責,確保鄉鎮對區域內各類人員看得見、管得著、用得上。部分縣市區進一步擴大改革成果,探索將“七站八所”人員改劃轉鄉鎮管理。改革后全市鄉鎮增加事業編制500多名,宣州區將財政所、畜牧獸醫站181名事業編制劃到鄉鎮街道管理,旌德縣劃轉161名“七站八所”人員由鄉鎮管理、123名“垂管”人員由鄉鎮統籌使用??兿h將財政所、農業服務中心、林業工作站實行屬地管理,劃轉212名事業編制到鄉鎮。

完善干部激勵保障措施,推進各項配套政策“優化”。出臺《加強鄉鎮干部隊伍建設和規范人員管理任務清單》,明確了11條49項具體政策措施。寧國市探索建立市鄉兩級不同的目標管理考核體系,在系數測算、考核得分獎勵標準上向鄉鎮傾斜,同時對評先評優人員核定獎勵系數,實行差別化激勵機制和激勵辦法,落實鄉鎮工作人員收入一般高于市直機關同職級人員20%以上,市縣鄉三級人員流動“倒金字塔”結構正在逐步打破。

777米奇一级黄色视频